王筝出生于中国,自幼接受系统的大提琴训练。虽然父母并非音乐家,但他们自始至终鼓励她在音乐中培养热爱与专注。凭借天赋与高度自律,她很快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十几岁时,她已能熟练演奏多部大提琴名曲,并以真挚细腻的表现获得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她最初的荣誉来自国内的重要舞台,而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则出现在香港国际弦乐公开赛和亚太国际音乐舞蹈大奖赛上。在这两项赛事中,她均荣获演奏一等奖。这些奖项不仅彰显了她的演奏实力,也让她第一次深切体会到音乐与舞台之间的独特力量。此后,她先后受邀赴法国、奥地利、意大利等二十余个国家演出,逐渐成长为国际舞台上备受瞩目的大提琴演奏家。如今,她被评为中国国家一级演奏员,并担任天津交响乐团的大提琴副首席,始终以热情与专业诠释中西方古典音乐的深邃内涵。

她的职业道路并未止步于演奏舞台。随着艺术经验的积累,她愈发认识到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并逐渐将重心拓展至教学领域。作为音乐教育者,她将自身的演奏理念与独特的教学体系相结合,既帮助学生夯实技术基础,也引导他们深化对音乐的理解。目前,她担任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燕山大学等知名学府的音乐导师,并定期开设大师班和个性化课程。在教学中,她特别强调,大提琴学习不仅是技巧的训练,更是专注力的磨练与心灵的对话。她将专注力培养与神经感知训练融入日常课程,通过呼吸、节奏与动作的协调,帮助学生获得更完整的音乐体验。在她的指导下,许多学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并在国际赛事中屡获佳绩,这些成果充分印证了她教育理念的前瞻性与实践价值。

数十年来,她始终在演奏与教育之间保持着平衡。在她看来,音乐既是上天的恩赐,也是通向心灵的窗口,而教育则是赋予音乐生命延续的重要途径。因此,她始终怀着责任感,倾心引导学生。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不被要求单纯模仿,而是通过探索去发现属于自己的声音。她的教学方法强调“感官接收—中枢处理—动作执行”的完整回路,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辨听,并通过手把手的纠正让他们感知指尖压力的细微变化。她特别强调右手重量的传递路径——“肩部—肘部—手腕—弓杆”,认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与乐器产生共鸣。课堂上,她会安排学生反复在空弦与按弦之间进行辨听,或通过阶梯式模唱强化音程感知。即便是简单的呼吸调节练习,她也要求学生专注于细微的感官反应。这种训练虽然繁复,却使学生逐渐理解:音乐并不仅仅是声音的呈现,而是全身感官与神经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神经感知训练方法虽然充满挑战,却极具启发性。许多学生在回忆她的大提琴课堂时,总会提到那种“既专注又充满探索”的氛围——在多感官的互动中,他们自然发现了身体与音乐之间的微妙联系。

在她的指导下,众多学生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先后在2019年中铁世博城国际古典音乐比赛、2022年第九届香港国际音乐节、2024年第18届新加坡中新国际音乐比赛以及2025年爱丁堡国际音乐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其中,不乏学子考入茱莉亚音乐学院等国内外顶尖音乐学府,逐渐成长为中国优秀的少年音乐人才。作为杰出的音乐教育者,王筝始终强调,真正的演奏并非技巧的炫耀,而是情感的传递。她常要求学生以“像在歌唱一样”的方式去演奏,让琴声取代语言,传递内心最真挚的感受。这一理念不仅深刻影响了学生的演奏方式,更逐渐成为他们一生的艺术基石。正如一位在香港国际音乐节中荣获大提琴演奏一等奖的少年演奏家所言:“王筝老师让我明白,音乐不只是外界的掌声与评价,更重要的是自我要求与内心修炼。我不再需要别人提醒我哪里跑调、哪里节奏不稳,因为我已经学会成为自己的批评者和老师。”

凭借在国际赛事和音乐教育领域的突出成就与影响力,她多次受邀担任国际赛事评审,并将自身的教育理念推广至更广阔的舞台。她曾担任奥地利约翰内斯·勃拉姆国际音乐比赛、意大利国际音乐公开赛天津选拔赛、新加坡中新国际音乐比赛以及爱丁堡国际音乐大赛的专家评委。在评审过程中,她尤其重视选手的个性化表达与音乐的真诚度。除在演奏技巧上给予细致指导外,她还会从曲目选择、情感传递、舞台表现力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帮助选手发现优势、改进不足。她常鼓励年轻音乐家在遵循专业规范的同时,勇于探索并塑造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在她看来,评审不仅是对结果的裁定,更应成为一次学习与成长的契机,为选手提供能够延续至后续训练与舞台实践的启发与方向。与此同时,她积极推动音乐教育的普及,定期举办大师课与公益讲座,让更多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大提琴艺术。她的训练方法已被众多音乐比赛、音乐教学机构和学校认可并采纳,在大提琴演奏水平与专注力培养方面展现出显著成效。她始终强调,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职业演奏家,更在于为年轻人打开通向美与创造的窗口。

 

责任编辑: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