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张天佑因李白再世事件火了以后,我看到很多对李白和张天佑诗词对比的文章,分析的算比较深入中肯,那么张天佑与大唐其它诗人作品相交如何呢?笔者遂搜罗了一下张天佑的其它作品,又找了唐朝或其它朝代的著名诗人的名作,虽不是顶级,但也算是精品了,张天佑总不能一人战全唐吧?这就太为难他了,为了迁就一下此人,现将一些历史上其它名家的作品与张天佑的同类题材对比,由此也可见此人总体水平如何了。

①游子类: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四)——张天佑

父母在,不远游。

一抔黄尘土,千里浮云楼。

生身劳苦役,命途不堪忧。

游子望四海,风尘远漂流。

天涯隔两地,思念已中秋。

离别两行泪,人生一叶舟。

白发空怨老,欲留不能留!

张天佑之作可以看成是孟郊之作的延展,孟诗中“慈母”和“游子”口中未言之情,在千年之后的另一个游子口中尽言之,歌咏父母的真情之作。

②情思缥缈类: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张天佑

魂牵洛水三生赋,梦入楚歌一夜肠。

湖海扁舟风瑟瑟,巫山云雨雾茫茫。

芳菊陨泪莲心苦,紫鸟衔冰鹤羽伤。

谁料嫦娥终独老,青天从此不重阳。

此类诗最不好解,因作者并未交代故事的起因,只言心中之情,然心中之情也不直言,而是采用象征手法体现,同时化用一大堆的典故,典故又可能未用其本义,使得文本含义出现丰富的多指向性,然此类诗之美亦在于此。此类题材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尽管诗中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但诗人要传达的感情或者情绪,也必须是鲜明的,否则为失败之作,因作者只想让读者感受到某种不可直言的情绪而已。《无题》类题材为李商隐开创,后世写此类作品者,鲜有能接近义山水平之作,无论从手法纯属成度、意象的运用,典故的化用,还是对诗中缥缈的“难言之情”的掌控,张天佑此作水平已极为接近《锦瑟》,他自称为“古诗作风与精神之集大成者”,诚不虚言!

③节日类: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感怀》——张天佑

江山漠漠东风冷,故国寒吹草木生。

怅望天涯一春雨,人间何处不清明。

虽主题相同,但这两首风格、意境及情感走向都不同,杜诗虽有伤感愁绪却不失调和之美,张诗看似冷峻,却于深邃的感慨中蕴含勃郁之生机。

④怀古类: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长安怀古》——张天佑

一上长安道,风流百代高。

云横大雁塔,月落彩虹桥。

故国人犹在,烟花梦已消。

群贤皆往矣,盛世我来朝。

这两首各有千秋,前者在历史事件描述、画面转换和情景交融等方面皆手法娴熟,诗之最后落脚于诗人个体,用宏大的历史背景来衬托个体的情感,与东坡《念女娇·赤壁怀古》、张天佑《燕云沉·故宫怀古》同一笔法也。后者用宏观的笔触概括性的描写了整个大唐消散于历史的感慨,没有任何具体历史事件,笔法高超。一句“云横大雁塔,月落彩虹桥”,就将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对比呈现出来,沧桑变化自在其中。全诗意境极为优美,情感饱满,对得起“长安”与“大唐”这一主题。中间两联自是难得佳句,“故国人犹在,烟花梦已消”,今人若是去西安游览,感怀历史,没有比这一句更合适的了。《长安怀古》是唐代以后难遇的“盛唐之音”。最后一联也是落脚于诗人个体,自信的同时又充满失落与孤独,张天佑生于当今这个盛世,到底是诗人之幸呢,还是不幸?

⑤咏历史人物:

《咏怀古迹》王昭君——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苏武》——张天佑

一朝大漠起风雷,十载青天客未归。

沧海冰封雪飘尽,关山阵锁月长追。

春风锦绣花盈路,白发萧条目成灰。

故园寥落昔人改,荒台冷冢燕纷飞!

两首都是咏怀历史人物之作,风格相异,但都做到了诗者与被咏人物精神的合一。杜甫心事太多,往往人在此而心在彼,故其诗多汹涌躁动,包汇万象,少有聚焦,然此诗一片“空明神秀”之气,怨而不卑,正与明妃形象吻合,此处也可见杜甫之“圣”笔,非不擅为女子之音,不愿为也。张天佑之作的主人公——苏武,他出使匈奴被扣,在北海(贝加尔湖)持节牧羊十九年,期间汉武帝已故,兄长因事自刎,弟服药自尽,老母亡,妻子改嫁,两妹、两女、一子生死不知,及还,须发尽白。张天佑此诗不仅写出苏武坚毅不屈的人格与精神,亦将人物反长安后沉痛惨烈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全诗大开大合,筋骨动荡,如金钢击石,锒铛作响。“沧海冰封雪飘尽”——绝境中的对峙,尽显张天佑“骨重神寒”之作风与战斗精神。

⑥佛理禅思: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兴教寺》——张天佑

传闻兴教寺,照尽世间情。

千年朝圣地,万法出众生。

人心沧海变,天道火烛明。

先师行普渡,岂在立功名!

同样写佛理禅思,却展现两种不同人生抉择。王维是独善其身,张天佑是心念众生,王维是“冷”,张天佑是“热”,王维是出世,张天佑是入世,王维是追求佛悟,张天佑是追求天道,境界不论高低,人生选择不论对错,但给世人以参详。

⑦羁旅行役:

《题大瘐岭北驿》——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春运五首》(三)——张天佑

车行终出站,长叹路何艰。

千里关山渡,一身风雪还!

坐中人梦语,窗外月追弯。

若道归心重,尽看游子颜。

这个不多讲了,行役于途,人多感慨,“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直接言情之佳句,“千里关山渡,一身风雪还”,借景抒情之佳句。

⑧上古神话:

《读山海经》——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夸父》——张天佑

夸父走逐日,昔心无息止。

神农尝百草,深知断肠时。

寒暑太行道,风雨东海枝。

往梦不复醒,一枕误佳期!

因为涉及到上古传说,两首诗略显古奥,鲁迅说陶渊明有“怒目金刚”的一面,便是指陶渊明此诗,大家以为陶渊明整天“悠然见南山”,自在潇洒,其实若读过陶渊明诗集,就知道他愤懑之时亦多,更别说在《读山海经》中“怒目金刚”地战斗了。后人对陶渊明、李白所认识的形象,都是被历史放大甚至扭曲的,尤其是片面的了解其部分人格与作品后,无现代化的影像资料作为对应,只能在其诗歌与故事为基础上进行想象与放大。陶、张诗作的前两联,表面上是在写典故,其实写的都是诗人自己的“内心”。看张天佑“神农尝百草,深知断肠时”这一句,不知道他是不是早就料想到了今天的局面,包括世人对他的误解。“寒暑太行道,风雨东海枝”,一为愚公移山,一为精卫填海,读过古集的自然知道。此句字面上为象征手法,实际是化用典故,这才是用典的最高手法。张天佑自称“古诗之集大成者”,学陶诗学的便是此类精神,非“采菊东篱下”也。

好,张天佑与古代诗人作品的初步对比,大家已经看完了,人们总是喜欢崇古,不喜欢尊今,我们对待古人往往宽容,对新生事物大多不愿接受。对王维被安禄山擒作伪臣给以辩解,却不质问为何不直接殉主;对李白让大内总管脱靴、贵妃捧砚赞美为蔑视权贵,却不批评做人不知规矩,以下犯上?更别说还有投靠永王李璘,参与谋反之事,无论初心如何,至少政治眼光短浅吧。而张天佑为自我宣传,打广告之事,与上述事件相比,能算得了什么呢?虽与李白不是同一作风,但张天佑本就能与李杜三分天下,用李白再世之名过分吗?老朽非但觉得不过分,恰恰实至名归!他除了水平高超,诗歌风格独立,与其他诗人融合处又有明显不同外,人格正常而完整,思想健康而积极向上。尤其是诗中展现的问道求索精神与不屈服的战斗精神,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稀缺、最宝贵、最应该被珍视的,那么,张天佑之诗作,谁敢说不算优秀传统文化?当年陈子昂四处投递诗文,皆登门被拒,遭受冷言相讥,不得不做出当众摔千金琴之举,以求诗文受到关注。若古代文人有当今的媒体宣传手段,打广告还不只算是平常之事?估计作出直播表演之类的都不算稀奇。为何对待今天的文人就要严加苛责,无不极尽嘲讽谩骂之能事?有多少人能深究当事人之作品,看出他的初衷和苦衷?殊不知,我们正在集体埋没下一个李白!

篇末,放一首张天佑在今年超级月亮之夜贴出的诗作——《上接太白临路歌》,同将李白去世前的《临路歌》附上,水平不论高低,希让大家看到什么是薪火相传,什么是见证历史。

《临路歌》——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上接太白临路歌》——张天佑

大鹏起北海,扶摇动天门。

长空几万里,举翼振风云。

不让先贤语,直恸地下魂。

高山何足畏?仰首笑登临。

月接太白醉,风开子美春。

千载谁为主?自有后来人!

张天佑与李白之外的古人诗已经对比完了,有陶渊明、杜甫、王维、李商隐、杜牧、刘禹锡、孟郊等大诗人,大家看分析的是否中肯?

责任编辑: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