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故事篇
一片黑色的夜
经常在我的记忆里出现
是儿时为了寻找父亲的车辆
母亲让我看看父亲是否回来
没有带任何光亮、那片夜黑的得如同墨
一直注入我的童年时光,从未消失
穿过夜色和丛林
山上有星星点点的灯光
到达一个叫白岩角的地方
这是父亲们打交道最多的寨子
这个寨子里有煤矿,是那种私人的煤窑
听母亲说我小时候是和机器一起长大
我记得坚持在轰鸣声中打瞌睡
是的,我确定是机器
父亲的第一桶金来自这些机器
所以他及其热爱与研究机器
听隔壁的叔叔们说
当年父亲因为吃不了读书的苦
辍学回家,与姑爷爷带着学做生意
正好九十年代初,供销社独立运营
私营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开始
母亲靠着外公的一台缝纫机
为这个家奠定生产力基础
所以我的童年时光多半与机器打交道
初二时就跟车,那种拉煤的大卡车
偶尔自己还可以开一下空车
按照父亲的安排,不好好读书
有一门技术,也能养活自己
最后大哥、三哥真就是有这门手艺
如今还在与车辆打交道
我记得父亲修车时,从拆解研究到组装
从未有过的经验,父亲能准确地判断
或许是早年的加工业,携带着的经验
他们那代人,最优秀的叫万元户
父亲早早地就成为远近闻名的“陈老板”
因为生活在机器嘈杂声中睡觉的我
时不时拿着粉笔在墙上涂鸦
画各种图还有班上的同学名字
成为我最开始对绘画的记忆
读书的回忆篇
其实在没有摔断腿的时候
我好像还是非常认真地学习
九岁时,为了去看隔壁邻居
草房上的一窝小鸟,踩断木块
掉下了楼房,大概三个小时才被发现
幸好隔壁奶奶推门发现,不然就没有了我
经过一个暑假的养伤,在床上闻到葡萄的味道
一记草药,让我没有留下残疾
但是大腿真的是断过,我知道那种疼痛
父母总在说,幸好、幸好,还活着
小学、初中快乐地玩耍
没有任何人阻碍你玩乐
春天在菜花地里追蜜蜂
秋天看着满山的野果子
上树、打猪草、哼着黄家驹
真的爱你,电器时代来临
电视剧从黑白到彩色
影蝶机、碟片与大哥的成家
1997年小侄女出生
父母49岁就当了爷爷奶奶
记得香港回归也是这一年
千禧年左右我初中毕业
好像同学们都考上了师范
部分考上了卫校,还有技校
我就属于没有地方去的那类
暑假到了贵阳油榨街附近
原本是想找份工作
玩耍了一个月回家了
入学高中篇
堂哥在黔西水西中学读书
回到家里给父母做了工作
要不和他一起去读个高中
于是我就跟着他去读书
离开了玩耍的地方
每次来来去去看着路边的树
总是有一个声音告诉我
离开这里,你还有一个使命
因为初中底子不好,而且与人闹了矛盾
高一没有读完,就退学回家
父亲背着我的行李,依旧送我到贵阳
一个叫甲秀中学的地方去读书
我记得才读了半个月,因为没有交完学费
所以草草了事,背着行李回家了
父母因为这个事吵架
听说父亲到贵阳
把我的学费赌输了
以至于我只能回家
这个假期很艰难
我好像生病了
整个人有点头重脚轻
飘飘悠悠地出现头晕
还好初中老师,带着我去了一趟贵阳
看了一个相宝山附近的中医
开了几副中药,治好了这个问题
又到了开学季,母亲找了我小学的吴老师
她有一个弟弟在黔西一中教书
于是我们就去找了这位老师
自己在超市挑选礼物,去拜访总得带东西
一路低头感谢,以交择校费的方式
从插班到了黔西一中的高一下学期
中上篇:与绘画结缘
很快进入了一个地理班主任的班级
我也租了一间房子,在黔西的南门
一个离得很远的亲戚家,不是很友好
进班时,来了很多同学
我属于插班生,被安排与班长一起
好不容易换来的读书机会
于是下定了决心,要好好读书
晚睡早起,一个学期深耕
果然期末考试,考了600分
分文理科时,班主任劝我学理科
因为我参加了一个物理实验活动
制作了一个“鸡蛋撞地球”的装置
落体时间最快,鸡蛋没有破
获得了这个物理竞赛第一名
这个装置是我花了半个月反复实验
一个高空降落的实验,反正吃了很多鸡蛋
这次物理竞赛,也成为我的艺术创作内核
最后我还是毅然选择文科,因为我喜欢语文
喜欢哪些生涩难懂的文言文,直至今日
小时候在老家读过私塾,读过之乎者也
所以任何时候考语文都能及格
文科班被分到一个独立的转角楼
10、11、12文科班,我按照成绩分到11班
一位刚刚从贵大历史专业毕业的班主任
非常不标准的普通话,而且对艺术生的不屑
突然其来、班上转来了一位美术生
我十分很好奇地看她如何画画
为什么要画画呢?同学说可以参加高考
惊天霹雳的事,原来画画也可以参加高考
我拿起铅笔,很快地给她完成了作业
从小涂鸦的我,其实很会画人物
经过这次成功绘制后
不知是觉醒还是时空折叠
我跨入画室的第一个念头
这就是我的使命与梦想
小学时别人问我的梦想
我的梦就是当画家
一个伟大的画家
初入画室到偶遇恩师篇
这个画室叫“三人行”
两位贵师大绘画专业与设计
一位是黔西二中美术教师
一位是师范学校美术教师
还有一位教设计的不太记得
每个月50块的费用,老师说我坐不住
不可能坚持下来,我说我十分喜欢美术
画了一个学期,因为热爱所以快乐
文化课又出现掉落的情况
高二就参加高考,我以社会考生报考
参加了高考,大概考了四百八十分
自愿也随便填了一下,最后被贵阳学院录取
是中文专业,我没有选择去读,还是要画画
高二下半期,我发现专业学习路径不对
黔西的老师教的东西好像不是我的认知
于是想着要去贵阳学习,暑假又一次来到贵阳
自己到来太慈桥附近,问到了艺校备考班
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地方
“一画室”每天像上大学一样
偶尔来几个师兄指点一下
更多时候都靠自己画
离开艺校一画室与恩师结缘
遇到一位从独山上来学习美术的小师妹
她年纪虽然小,但是能力出众,非常会为人
我们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找了一个画室,这个画室是设计系曾希圣老师的工作室,里面来了一些铜仁,还有贵阳的学生。
十一月份临近,曾老师把贵阳的学生
多数送去了北京,剩下地区来的我们
也只能继续呆在贵阳
也就是这个被抛弃的遗留
遇见了我的恩师刘晓
一位头发稍长的老师来到画室
我们的代课老师
没有太多介绍
然后就开始上课
记忆最深刻的是他带我们
在车水路附近写生色彩风景
我第一张画了几条小瀑布
老师说我的视觉与别人不一样
我们因为喜欢抽烟,成为烟友
而且小师妹很会人情世故
如此来来去去我们关系就很近了
备考三年篇
临近考试,一路我们去了湖北
第一年错过了,贵州的美术考试
第二年参加了贵州的联考
又到了重庆考美院
艺术成绩都通过了
英语成绩不理想
北京师范大学的珠海分校
发来了环境艺术设计通知书
我拒绝了学习设计
铜仁学院录取
但是我没有选择去读
第三年黔西和几个朋友组建了一个画室
叫“灵感艺族”的一个临时机构
收了大概七八十个学生
之后这些学生与我一起上了大学
临考最后一个月
我来到贵大研究生班学习备考
老师说,年龄大了得赶紧读大学
考完专业,于是回到黔西
把画室交给合伙人
就开始在黔西一中旁听文化
黔西一中当时开了补习班
缴费不缴费都可以去上课
这样我成为老留级生
老师们也熟悉
旁听了一个月
觉得进度太慢
索性直接闭关
从四月份都到五月底
除开买菜基本上就在家里复习
高考再次来临,收拾好心情
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再次参加考试
这次不敢再乱填
第一志愿填了贵州大学美术学院
因为四川美术学院需要英语分
一起到的老金填了四川美术学院
他专业比较强,可以破格录取
在等待的日子里
到了贵阳打零工
找了刘老师聊天
也把情况给他说了
反正只要有机会画画
一定要继续画画
八月初
收到了贵州大学美术学院的通知书
于是给父母说,我终于考上了大学
村里的人也觉得不可思议
我们家出了一个大学生
当时还拿到了当地教育奖励
所以我一直感恩着政府的帮助
大学开启了我的珍惜模式
别人读大学可能十分陌生
而我读大学就像回家一样
毕竟在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太慈桥这个地方呆了三年
又在之前研究生班上课
以至于大一一开始上课
本科班的课结束
研究生班的课继续上
周末刘老师带我出去写生
大学四年如同读了七年
也算是本硕连读了
入大学篇
军训是大学的第一阶段
预备役,最光荣的时刻
军事训练
凌晨的突击集合
大足球场里拉唱
一切的汗流浃背
刷去了备考的日子
专业课与文化课衔接
大一过得不快不慢
在研究生班我是小学弟
一直在油画技法与构图训练
看了很多西方油画画册
还有老师开的书籍
记忆最深刻的是美术史
李小山的弟子,尹宣胜老师
每次上课都被点名谈美术史内容
所以课下我几乎能把美术史背在心里
我感恩尹老师给我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记得学校里有王振忠老师的研究生
山水作品展览,偶遇尹老师
于是我们边看画,边讨论
水墨的笔法与构成方式
大二开始分专业,油画是我的首选
我记得,水墨山水只有十个人不到
油画有两个班,版画一个班
整个绘画专业,一分为三
艺校传承着老一代艺术家的血脉
素描永远是他们所谓“德国进口”
色彩是法国印象派开始
大二我就开始画德加式油画
也就是新古典与印象派的结合
保持每个周末去南郊公园写生
还有在拆的花果园贫民区
拆迁的颜色极其灰色
吸引了不少画家写生
还有一些反应新与旧更替的创作
大三的课同学们开始翘课兼职
往往都是我和寝室同学在画室
几个寒暑假都没有回家,一直在画画
啃着馒头也要画
就想多画点画
大四开始创作
绘画班如同放羊
往往上课都没有几个人
也是这个时候
我会用油画画一些水墨感的作品
应该是受到研究生班师兄的影响
油画画得不够时
我开始提笔画水墨
我还记得带来几张传统的虾
路上遇到蒲国昌老师
我向他请教,如何才能融合
他给我说一定抛掉传统
同班同学有学习毕加索
井上右一、弗洛伊德
而我只能老老实实画基础
被同学们嘲笑,你太保守了
毕业创作篇
四年时光匆匆流逝
毕业创作是刘晓老师带
我原本想画一个个主题性人物创作
老师说,你是艺术家你要判断未来
回到生活中去发现你自己的视觉
与寝室的同学开始讨论什么是生活
生活就是我们来来去去的场所
带着疑问,我们一起上了街
到了各个大型商场
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影子
随手一拍,我被那个模糊晃动
吸引与迷恋,就是那种感觉
回到学校后给老师看
我有着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眼界
立马判断这是我可以确认的创作方向
刘晓老师说,你得到了一个图像
是否可以去看看霍金
霍金一个物理学家与绘画有什么关系
我问到,老师说,你先看看再判断
于是我搜索了大量《时间简史》相关视频
“速度”,那种时空维度与空间的运动
我一直被速度吸引,而且绘画本身没有
在静止的画布上,呈现永恒变化的速度
《陌生人、陌生人、陌生人》成为我的题目
于是我又到了商场
在反复寻找中,电梯成为我的切口
空间静止,然而电梯在上上下下
我终于找到那种跨越维度,而又在生活之中
很快做了大量实验,画很多晃动的自画像
反复推演之下,完成了两张创作
我们的毕业展开始,作品被展出在走廊
被认定为普通作品,因为不像,没有见过这种画
这或许是中国的美术教育逻辑,只要不像就否定
毕业等于失业篇
大学毕业,绘画专业带来的就是失业
绘画专业找不到工作,糊口的方式就是培训
但是我早就不想干,这个毫无意义的行业
于是去了上海,打临工
原本说是画画,却变成保洁人员
带着水桶到上海美术馆
看到毛焰的人物油画作品
艺术家的梦想就此破灭
我心依旧篇
人生该何去何从
又走入了夜黑的日子
即使在绝望的现实生活里
艺术成为我的人生的光亮
依就在指引前行的方向
作者简介
陈顺林,1985年出生于贵州省黔西市新仁乡,贵州侨界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贵州美术家协会会员。
2025年8月,“艺术相遇·同世界共鸣”日本大阪第4回国际美术展;
2025年7月,受聘为美国芝加哥艺术论坛学术导师;
2025年6月,美国科罗拉多国际大学(Colorado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CIU)荣誉博士;
2024年12月,意大利米兰手工博览会陈顺林新水墨作品展;
2024年5月,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凡尔赛宫陈顺林水墨山水作品展;
2024年3月在新加坡的《王崇学、陈顺林、刘国义、Gillie and Marc》联展,首度部分呈现陈顺林多年以来的油画创作成果。
2023年6月,新加坡“蚍蜉之音”陈顺林新水墨个人作品展;
2023年1月,英国牛津艺术学院特聘其为当代艺术方向的客座教授;
2022年6月,受聘于加拿大维多利亚皇家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021年11月,新水墨作品《夹竹桃与书系列之爱》受到俄罗斯、英国、法国、墨西哥、马尔代夫等大使及其文化中心签发国际艺术交流证书;
2021年,开阳县创办“陈履生美术馆研习基地”,特聘为副馆长;
2021年,新水墨《冬雪》入选水媒体第44届美国休斯敦IWE;
2019年,荷兰鹿特丹市政府文化部主办,荷兰鹿特丹与欧洲名家的联展;
2019年,新水墨与油画多件作品登上美国曼哈顿时代广场大屏;
2018年,贵州省图书馆“新时代贵州美术现象”讲座,并举办多次公益展览;
2017年,法国巴黎市13区政府美术馆“闻鸡起舞”个人新水墨作品展;
2016年,法国北部省鲁贝市政府美术馆举办“百年寻根”与林风眠油画作品同台展出;
2016年在北京东岳美术馆举办“⽆中⽣有”新⽔墨个⼈作品展;
2015年中国国务院外交部主管《世界知识画报》刊登陈顺林油画作品集;